1973年10月6日14时,苏伊士运河东岸以军据守的“巴列夫防线”一处沙垒中,突然传出隆隆两声巨响。埃及蛙人前一天晚上乘黑夜潜过苏伊士运河、埋在以军阵地上的两个定时炸药包按预先设定的时间起爆,揭开了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序幕。紧接着,埃、叙两军从西、北两线同时出击,对以军阵地突然发动了准备已久的全线进攻。
战争开始时,阿拉伯方面直接参战国除埃及、叙利亚外,还有伊拉克、利比亚、约旦、阿尔及利亚、苏丹、科威特、沙特阿拉伯、摩洛哥等国。阿拉伯联军计有52万人、4100辆坦克、1042架飞机、140艘战舰。以军共有11.5万人、1700辆坦克、360架飞机、40艘战舰。在数量上,阿军在人员、坦克、飞机、舰艇等方面,对以军分别享有4.5倍、2.5倍、3倍与3.5倍的优势。但以军在装备质量和人员素质、部队训练水平、协同、机动能力等方面对阿军仍占有很大优势。由于以军失去先手,战争开局显然对以军不利。
作为阿军的主要突击力量和第四次中东战争的主要谋划者,埃军作战计划的第一步是强渡苏伊士运河,突破以军“巴列夫防线”,控制运河东岸;第二步是攻占米特拉山口、克迪山口和哈特米亚山口一线,保障运河东岸埃军新占阵地的安全,然后向纵深发展进攻。为此,埃军在苏伊士运河西岸集结了2个军团、9个师的地面部队,总兵力约12万人,分为南、北两路。北路第2军团共5个师担任战役主攻,南路第8军团4个师助攻。海、空军及各类特种兵负责掩护、协同地面部队突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