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月31日,盟军肃清了混入美军战线的德国突击队员后,转入反攻。德军势衰力竭,挡不住百万盟军的勇猛攻势,节节败退。在阿登地区突破美军阵地的德军,现在反而陷入盟军的反包围中。1945年1月21日,盟军把德军赶回到阿登战役发动前的战线,结束了阿登战役。配合阿登战役的“格赖夫行动计划”也因别出心裁而成为战争史上的的奇特插曲。
33、与恶魔抢时间
——赶制原子弹的国际竞赛
【无名氏点评战争】 20世纪初,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著名的相对论和质能转换公式,为科学家们研制原子弹打开了理论通路。由于原子武器威力巨大,率先掌握原子武器的国家将因此取得战略优势,进而能确保在战争中获胜。因此之故,欧美各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展开了一场研制原子弹的国际竞争。美国因拥有巨大的人力、物力优势和不受攻击的研制基地,率先掌握了原子弹研制技术,并将原子弹投入实战。而德、日等国则因种种原因,在这场竞赛中遭到失败。
20世纪初,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质能转换公式E=MC2,这引起核物理学日新月异的飞跃发展。到30年代,核物理领域的质能转换问题已开始由纯理论性的公式换算问题进入核能技术应用的实践阶段。1938年12月,德国著名科学家奥托·哈恩和史特莱斯曼花费6年时间,经过反复试验,发现了铀原子可以在中子轰击下分裂成两半并产生链式反应的秘密。次年1月,法国著名物理学家约里奥·居里也经过精心试验,向法国科学院提交了同样性质的研究报告。当年6月,德国威廉皇家化学研究院的西格弗里德·弗吕格博士在《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直接了当地提出了在技术上利用核能问题。从1939年1月到6月,英、法、德、美各国物理学界共发表了50多篇关于核裂变研究的理论文章。这些研究导向一个共同的结论,物理学的新发展有可能导致原子武器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