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吴歌北曲调不同
一、南朝民歌
南朝民歌产生于三国东吴,兴盛于东晋以后,迄于陈,流传至今的约500首,共分为吴声歌曲、西曲和神弦歌三类。由于神弦歌数量极少,仅18首,内容也简单,因此应以前两类为主。吴歌产生于江南地区,以六朝都城建业(后改名建康,今江苏南京)为中心地带,是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因习称吴地,故其民间歌曲称为吴歌。西曲产生于长江中游及汉水两岸的城市——荆(今湖北江陵)、郢(今江陵附近)、樊(今湖北襄阳)、邓(今河南邓县)等地。这些地区均为南朝西部军事重镇和经济文化中心,所以也得以成为民歌兴盛的重心之一。吴歌和西曲是原有名称,宋人郭茂倩编纂《乐府诗集》,将其归入“清商曲辞”,实际上就是当时的一种通俗乐曲。
南朝民歌兴盛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地理环境。产生南朝民歌的长江流域,气候湿润,物产丰富,山川明媚,花木繁滋,易于陶养当地居民热烈浪漫的情思,对享乐生活的追求,以及艳丽优美为特征的艺术趣味,民间歌舞一向较为发达[18]。《南史·循吏传》记宋文帝元嘉年间,“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齐武帝永明中,“都邑之盛,士女昌逸,歌声舞节,袨服华妆,桃花渌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无往非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