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天一个寒冷的日子里,几只豪猪挤在一起互相取暖。但是,当它们身上的刺彼此戳痛对方时,它们又不得不散开。然而,寒冷又把它们驱赶到一起,接着又发生了同样的事。最后,经过多次反复,它们终于明白:最好彼此保持一定距离。同样,社会需要把人类的“豪猪”驱赶到一起,但是,他们生性多刺、难以取得一致的特性使他们互相排斥。他们最终发现唯一可容忍的交往条件是适中的间距,包括彬彬有礼的规则和温和友善的态度,那些违犯这些规则的人将受到严厉的警告——用英语格言表示即:请勿接近。[35]
可见,人类交往的需要促使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或另一些人走到一起。不过,人与人之间因有不同的秉性、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兴趣等,“注定”了彼此之间相处很困难。对这种“二律背反”妥协的结果是,人们发现,彼此若要和睦相处,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这里的距离,有物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内容。从物理的角度看,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要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才不易引起人的不安和敌意。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观察发现,人与人之间在面对面的情境中,常因彼此间情感的亲疏不同,而不自觉地保持不同的距离:最亲密的人,彼此间可以接近到0.5米;有私交的朋友或熟人间,彼此可以接近到0.5—1.25米;一般在公共场所与陌生人之间沟通时,彼此间的距离通常维持在3米以上。[36]而心理距离,则更是因人而异。关系亲密的、感情深厚的“距离”宜小;反之,“距离”则宜大。如果靠太近了,彼此没有秘密,既容易相互厌倦,也容易相互摩擦,产生矛盾;如果离太远了,又容易相互淡忘,变得生疏。因此,在一般意义上,不论是朋友、同事之间还是亲人之间,保持适度的距离可以防止过多地闯入他人的“私人空间”。陌生人之间就更不用说了。这样的“私人空间”不论在物理方面还是在心理方面都是人所固有的,因而也是彼此之间值得尊重的。只有把握好相处的距离,才能让“友谊之树”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