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之所以陷入如此境地,往往是因为他们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声音和需求。他们没有意识到,修心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课题。只有当我们关注内心,修炼自己的心灵,才能真正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否则,无论我们获得多少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内心依然会感到空虚和迷茫。
【原文】
门人有言邵端峰论童子不能‘格物’,只教以洒扫应对之说。
先生曰:“洒扫应对,就是一件物。童子良知只到此。便教去洒扫应对,就是致他这一点良知了,又如童子知畏先生长者,此亦是他良知处。故虽嬉戏中见了先生长者,便去作揖恭敬,是他能格物以致敬师长这良知了。童子自有童子的格物致知。”
又曰:“我这里言格物,自童子以至圣人,皆是此等功夫。但圣人格物,便更熟得些子,不消费力。如此格物,虽卖柴人亦是做得,虽公卿大夫以至天子,皆是如此做。”
【译文】
有学生提到邵端峰认为小孩子不能“格物”,所以只教他们如何洒水扫地、待人接物等实用技能。
先生回应说:“洒水扫地、待人接物,这其实也是一种‘物’。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的良知就只能理解到这个程度。那么教他们洒水扫地、待人接物,就是在引导他们发挥这一点的良知。再比如,小孩子知道要敬畏长辈,这也是他们良知的一种表现。所以即使在嬉戏玩耍中,看到长辈也会立刻恭敬地行礼,这就是他们能够‘格物’以表达对师长的敬意,这就是他们的良知在起作用。小孩子有他们自己的方式来格物致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