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题】
这一章历来被学者看做是孟子的王道思想的施政宣言,中心思想是如何施行仁政,如何由仁政而王道。孟子提出的民本思想在施行仁政和王道时的具体措施,与早期儒家“先富后教”的思想不谋而合。
【注释】
[1]洿池:地面低洼处形成的水池,这里指养鱼的池塘。
[2]斧斤:泛指斧头等伐木、砍柴的工具。
[3]畜:家畜。
[4]庠序:商朝把乡村的学校称之为“序”,到了周朝又称之为“庠”,都指的是乡村的学校和小私塾等。
[5]申:反复告诫。
[6]颁白者:指头发花白的老人。颁,通“斑”。
[7]负戴:肩扛头顶。
[8]检:收敛、约束。
[9]饿莩:即饿殍,指因饥饿而死的人。
[10]发:指发放粮仓里的粮食救济灾民。
[11]罪岁:归罪于年成。
3月24日
《孟子》一则
战国•孟子
景春[1]曰:“公孙衍[2]、张仪[3]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