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道咸之世,很不愿意和外人交接。被迫通商,实在是出于无奈。同治初年,还是这等见解。所以当时欧美各国来求通商,还是深闭固拒。但是到后来,迫于无可如何,也就只得一一和他们订约了。[7]至一八六七年,总署乃奏派志刚、孙家穀及美人蒲安臣等[8]出聘有约各国。在美国订约八条。在欧洲各国,则申明彼此交涉,当以和平公正为主,不可挟持兵力,约外要求。[9]这实在是中国外交更新的第一声。惜乎后来未能继续进行。至于改革,前此是说不到的。同治以后,湘淮军中人物,主持政事。他们都是亲身经历,知道西洋各国,确有其长处,我们欲图自强,是万不能不仿效的。于是同文馆、广方言馆、制造局、船厂、水师和船政学堂,次第设立。轮船、电报、铁路、邮政、新法采矿等,亦次第兴办起来。[10]但所学的,都不过军械和技艺的末节,这断不足以挽回国势,而自进于世界强国之林。而且当时,还有顽固守旧之士,听说要造铁路,就说京津大路,从此无险可守的。闻同文馆将招正途出身的人学习,就以为于人心士气,大有关系的。[11]又有一种不谙国际情势,而专唱高调,自居于清流之列的。在民间,则因生产方法之不同,而在经济上,渐渐受外国的侵削。而大多数平民,依旧是耕凿相安,不知道今日是何世界,即读书人亦是如此。这都是几千年以来的积习,猝难改革,而外力却愈逼愈深,就演成晚清以后种种的事变。
相关影视:大白归来全集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