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讨论中,我们的思想从对上帝的信仰发展到对价值的坚信以及价值对自然所具有的优越性。这是一个形而上学的顺序:上帝是第一位的。这不是一个心理的或发展的顺序。人起初是一个无知的婴儿。在能够思考上帝之前,他体验到缺乏以及缺乏的满足,体验到欢乐和爱。随着他的成长,他知道别人也经历了欢乐和爱,同时也有痛苦、悲伤和罪恶,通过高峰的和深沉的经验而信仰了上帝。日月星辰庄严的美丽、生命的异常形式、泥土中的蛆虫、怪物、巨兽、人、正义感、献身之爱、在神秘的异象和启示中意识到神的临在,所有这些都是人类经验中指向上帝的价值。D.C.麦金托什和其他人假定人格主义者信仰上帝只是因为他们希望这些价值得到保存。[33]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人格主义者把人的大多数理性的价值视为上帝的力量在目的层面上的展现和启示,正如他们把感觉视为上帝的力量在自然层面上的展现和启示。
当人格主义者从自然转向上帝,从价值转向上帝时,他正在追随理性的路线。人的经验从混乱中开始,而且也经常处于混乱状态之中。但是所有进步——一切宗教、道德、政府、科学、发明——都是从混乱走向有序,或者用古人聪明的说法:从混沌到宇宙。大地最初是“空虚混沌”。然后,“上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然后就有了光,自然的秩序产生了,神圣的理性战胜了混沌。当今世界至少受两种混乱之苦:理论的混乱和实践的混乱。理论想用它的抽象性把原本是一体的东西分开。实践却又匆匆忙忙地把原本分开的东西放在一起。人格主义的哲学寻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康德称之为“实践理性”,借助于它我们全面观察事物的可能性才可能增长。因此,自然被视为精神性的价值的工具,精神性的人格被视为一切事物的真正实在和一切事物努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