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倡导民生主义,是因为看到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贫富悬殊和社会革命的兴起,天真地以为只要“平均地权”,就可以使中国避免重蹈欧美的覆辙,预防将来发生社会主义革命。按照他的想法,所谓“平均地权”并非要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的土地制度,“夺富民之田为己有”,而只是由国家核实地价,原价仍归原主,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将通过征收地价税的方法收归国有。这种做法正是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因为这只能限制地主对土地价格的垄断,使土地更适合于工商业的发展而已。孙中山在土地问题上不赞成农民“夺富民之田为己有”,实际上是惧怕农民群众用革命暴力来摧毁封建统治的根基。
上面介绍的,是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即旧三民主义。旧三民主义是旧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行动纲领,是团结当时一切反对清朝统治、反对外国侵略的人们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奋斗的旗帜。辛亥革命就是在这个纲领的指导下爆发的,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实现民主革命的目的。它的失败表明:在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对三民主义重新做了解释,获得了新的历史特点:民族主义以反对帝国主义为主要内容;民权主义主张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民生主义在主张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之外,还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这样,旧三民主义就发展成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这表明孙中山当时已开始放弃旧的民主革命的纲领,而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新的民主革命的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