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鹤洞扎根,分校四立
培英的名气越来越响亮,周边县市的学生往返广州诸多不便,家长和老师也不放心。为此,培英在1930年接办台山县(现台山市)台城台西路的刚德小学,易名为“广州私立培英中学台山分校”。这是培英的首家外埠分校。该分校开办初中,并附设小学。
1933年,刘继祖接任校长。次年,培英中学接办江门县(现江门市)北街的启德、启智两所小学,把两校合并并易名为“广州培英中学江门北街分校小学部”。至此,除广州花地的培英中学之外,西关分校、台山分校、江门分校已纷纷成立。
1934年,培英中学集资在白鹤洞(又名鹤洞)购地280余亩[1]兴建校舍,并于1935年建成迁入,与校祖的妹妹那夏理女士创办、1917年迁入白鹤洞的真光学校比邻。1937年春,培英中学在香港开办分校,初期只开设小学,到秋季开设初中。
鹤洞校区的创建,在培英教育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大半个世纪后,鹤洞校区仍是培英教育各体系学校活动交流的中心。
据考证,鹤洞是古时修道者穴居的山洞。明代钱光绣在其诗《岩台山》中云:“鹤洞迷丹灶,仙坟罢漆灯。”然而后人不见洞之踪迹,于是有新的考证,说古时南越人没有文字,只有语言,与广西壮族同属壮侗语族,“洞”是壮语发音,乃是山坡、畲地之意,并非汉语之“洞穴”,譬如鹤洞、沙罗洞、良洞、朱洞、西洞等,都是有山坡的地方。后一种说法似乎更可信,因为培英中学购入土地之际,白鹤洞确实有明显的山坡,而培英中学的校址,就在山坡的最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