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指出,长期以来,儒学“内圣外王”并重的精神并没有得到发扬,宋明理学过分强调“内圣”而忽视“外王”,致使道德价值“失其固有活跃开辟的天性”,使儒学“失其真”。因此,必须注重发挥“外王”精神,讲求经世致用。为此,就要一方面发挥儒家传统的自强不息精神;另一方面学习西方某些人生态度,如民主制度、进取精神、格致之学(自然科学)等,并将两者加以调和。他说:“今谓中西人生态度,须及时予以调和,始得免于缺憾。中土圣哲反己之学,足以尽性至命。斯道如日月经天,何容轻议!……能观异以会其通,庶几内外交养,而人道亨、治道具矣。吾人于西学,当虚怀容纳,以详其得失。于先哲之典,尤须布之遐使得惜其臆测,睹其本然,融会之业,此为首基。”
既然本心是道德价值的源泉,那么能否解除“染习”的蔽障、恢复本心的本然状态,便成为实现“内圣外王”价值的关键。故此,他又提出,“断染”是造成理想人格的唯一途径。他认为,人的行为分为“净习”和“染习”两种。净习是本心“显发之资具”,是善,而染习是对本心的侵蚀,是恶。提起本心之法就是所谓“证量”、“保任”和“推扩”。所谓证量,就是直觉到“本心”本体,确立“体用不二”的宇宙观;所谓保任就是经常保任本心的明觉状态;所谓推扩,就是以“体用不二”宇宙观为指导应物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