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具有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双重文化性格。他极其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来源于他痛苦的生活经历,这种痛苦的经历被他在《红楼梦》里充分地戏剧化,使得那部千古卓绝的旷世悲剧带有更多的矛盾复杂、扑朔迷离的成分。透过这部著作,我们发现了曹雪芹的那种悲剧的心理。这表现在他对人生苦难的深沉的感悟,也同样透露出了他对过往昔日富贵荣华的丝丝的眷恋,当然更多的是对罪恶现实的深刻的批判,以及他对未来前途的一种执著的追求。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坎坷人生,他心里躁乱在所难免,他在痛苦中拼命挣扎,歌颂与批判,眷恋与扬弃,希望与绝望,这种种的一切复杂而又矛盾地交织在曹雪芹的内心深处,他像被巨大的旋涡所吞噬,难以自拔,最终还是难逃命运的捉弄而潦倒终生。
曹雪芹年幼时曹家被抄,败落后的曹家从此开始一蹶不振,日渐衰微。曹雪芹也因此经历了他生活中的一个重大的转折,这样一来无疑会使他深感世态的炎凉,使他对封建专制统治下的社会有了更为清醒、更为深刻的认识。从此他便开始蔑视权贵,更亦开始远离官场,曹雪芹从此便只能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晚年的曹雪芹移居于北京的西郊。他的生活也由此变得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的创作,更没有自甘堕落,他凭借他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于《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最终幼子夭亡,这为本已经对生活丧失信心、陷入失望的他雪上加霜,他陷于极度的忧伤和悲痛之中,身染重病卧床不起,终于因贫病无医而悲惨死去。就连他全身心倾注的《红楼梦》一书也未能完成,实在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