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关于“费希特含义”——马克思鲍威尔批判的意义
这一节,笔者想探讨的是之前也提到过的“费希特含义”。这同时也是对马克思的鲍威尔批判的意义解读。所以首先,让我们来确认一下与之相关的马克思对鲍威尔的评价。
“斯特劳斯和鲍威尔之间关于实体和自我意识的论争,是一场在黑格尔的思辨范围之内进行的论争。在黑格尔的体系中有三个要素:斯宾诺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以及前两个要素在黑格尔那里的必然充满矛盾的统一,即绝对精神。……施特劳斯立足于斯宾诺莎主义的观点,鲍威尔立足于费希特主义的观点,两人各自在神学的领域内彻底地贯彻黑格尔体系。”[32]
如上所述,马克思指出,鲍威尔的自我意识是将构成黑格尔哲学要素之一的“费希特的自我意识”,在“黑格尔思辨的内部”,从“费希特的立场”出发的一贯发展。正如之前也确认过的,鲍威尔的纯粹批判是自己的自我意识哲学的首尾一贯的发展。所以,在丧失现实性基础上的鲍威尔的思想的展开,会成为来自“费希特立场”的自我意识的必然归结。
但是,这里必须探讨的是,鲍威尔从自我意识向纯粹批判的一贯发展,是否可以说是来自“费希特立场”的一贯发展呢?换言之,是否是只要站在“费希特立场”上,鲍威尔的思辨的创造学说就会必然地展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