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建议
参阅评论摘要,结合精读作品与泛读作品所列两篇文章,以期对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的诗歌发展有个概括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对拓展练习中的问题进行讨论。
精读作品
谢冕:《一个世纪的背影——中国新诗1977—2000》,载《文艺争鸣》,2007(10)。
评论摘要
1.诗在中国往往能够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兆。这是由于中国社会有着崇尚诗教的传统。这传统生成了诗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特殊价值观。古时统治者采诗以观民风,历代的平民则通过诗以为兴亡忧乐的宣泄和兴叹。近世最大的一次诗的集结性的示威,则是1976年发生在北京的天安门诗歌运动。至少长达十年的苦难的积郁,以及历史承继的忧患,在那时,如同当年的五四运动那样,又一次得到火山爆发式的突现。诗歌终于奇迹般地召唤人民奋起摧毁黑暗神殿的统治,诗于是再度成为社会预警的极具权威性的证明。
诗在中国的这种特殊性质证实:诗既是它自身,又不仅仅是它自身。作为艺术的诗,超负荷地拥有和承担了艺术以外的职能。历时久远的发展,这种承载造成了诗的合乎中国国情的扭曲。诗终于有可能向我们提供确证:从它的内涵和外态的走向中,我们往往可以得到中国世态人情的盛衰沉浮,乃至社会结构的板结和松动的有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