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萧云也会想,范蠡谐美隐退,张良隐退山林,躲过祸端,他们能,难道刘伯温就不能么?”
一个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被朱元璋比作:“吾之子房也。”的人物,岂能不明白功成身退的好处,但他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了留在朝中,修建南京城、担当御史令、修建《大明律》,就是眼下,还着手恢复科举,为大明选拔人才,直到三年后,返回应天,被胡惟庸所害,落得一个惨淡的下场,每次想到了这个结局,萧云总忍不住想亲自去问一问刘伯温,你到底知不知道急流勇退,但每次话到了嘴边,硬生生的忍住了,不是他不想,实则是他明白,历史人物,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宿命,当年文种不走,最终被越王勾践丢了一把宝剑,一句“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逼迫种遂自杀,其实在萧云看来,文种才华不输给范蠡,最终没走,只是因为他还有更热衷的东西,这个东西甚至比自身性命还要重要――权势!
范蠡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变官服为一袭白衣与西施西出姑苏,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固然让人羡慕,张良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崇信黄老之学,静居行气,欲轻身成仙,让人赞扬他的先见之明,但他们从头到尾,所滤的不过自身的安慰,张良韩灭家败后沦为布衣,布衣得封万户、位列侯,个人目标亦已达到,一生的宿愿基本满足,该当隐退,范蠡看出的是越王为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怕做了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已死,良犬就烹(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不得不归隐山林,朱元璋一生效仿汉高祖刘邦,这点刘伯温岂能不知,依他的见识,他没有学张良,没有学范蠡,依旧为大明的建立,修建《大明律》、恢复科举,直到生命最后的一刻,仍旧为大明发光发热,留下了治国的遗言,也就是他对自己交代遗言的那一刻,萧云才明白了刘伯温的心思,急流勇退不是他不知,实则是他不想,若说李善长最后的结局如文种,贪恋权势,那么刘伯温的结局,则是他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眼里见不得结贪官污吏,无法无天,骗人钱财,夺人妻女,杀人害命无恶不作,耳里听不得百姓的哭诉,这一切注定了他学不来范蠡,做不了张良,最终的结局逃不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