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世界上的事物和道理实在是太多了,而且复杂多变。老师就算再怎么用心,也不可能一一指导你去做每一件事情、了解每一个道理。这就像是我们读书学习一样,老师讲课的时候,普通的学生可能只能听懂表面的一层意思;而聪明一些的学生,则能够举一反三,从老师的一句话中领悟到更多的东西;至于那些优秀的学生,他们甚至能够听一知三、知五,从老师的一点点提示中,就能自己体悟出很多深层次的道理。
这里的“一”就像是老师给你的一个起点,而其余的部分则需要你自己去体悟、去存养。也就是说,学问的真正领悟和掌握,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的努力和体悟。
【原文】
问:“身之主为心,心之灵明是知,知之发动是意,意之所着为物。是如此否?”先生曰:“亦是。”“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言语无序,亦足以见心之不存。”
【译文】
有人问:“身体的主宰是心,心的灵明部分是知觉,知觉的启动就是意念,意念的指向就是事物。这样说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