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纸君王诏,青泥校尉书。
誓师张虎落,选将擐犀渠。
雾暗津蒲失,天寒塞柳疏。
横行十万骑,欲扫虏尘余。
诗中渲染了“扫虏”王师的军威。君王下了诏,羽檄盖了章,军队誓师就像张开了遮护城堡的“虎落”,挑选的将领英雄无比,拿着犀牛皮做的盾牌,尽管雾暗天寒,条件艰苦,相信这十万铁骑一定能“横行”(畅行无阻)万里,扫除敌人,不留残余。皎然和尚是个诗僧(《全唐诗》存其诗七卷),不是如同鲁智深那样的武僧,能有这种精神真是难能可贵。
南宋大诗人陆游有一句著名的诗“位卑不敢忘忧国”(《病起书怀》),高度概括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基本素质和本质特性。唐代文士在这一方面尤为突出,也可以称之为盛唐气质,尚武精神。这种精神与爱国思想结合得很紧,爱国是内核,尚武是气概。
四、守节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历朝知识分子便把孟子的话当作金科玉律,当作立世的准则。意思是说,在居于困境不得志时,应该把握好自己的操守,不做缺德失节之事;在处于顺境显达时,应当同时去帮助救济天下的人,佐助君王治理好天下。在唐朝的强盛、开明的环境下,广大文士处理穷和达的关系较好,特别是在“穷则独善其身”方面尤为突出。我们称之为“守节”,这“节”包含气节、操守、意志等。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