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质量的提高是持续的过程。在低生产力水平阶段,就业质量的提升诉求主要在于正规就业、安全的环境、职业健康及其他基本权益方面;而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时,则更看重就业发展性、成就感和价值感,涉及价值实现、工作生活平衡等领域。智联招聘对9万多名2017届应届大学生的调查发现,有55.9%的毕业生认为能够“不断学习新东西、获得成长”的工作是理想工作,居于首位。其次是“待遇好”和“行业/公司发展有潜力”,比例分别为52.2%和34.9%,这是历年大学生就业意愿调查以来,自我成长首次超过对待遇的关注,成为大学生求职时最看重的因素[10],这也反映出劳动者在新时代下对就业质量的新诉求。政府要着重打造实现劳动力自身价值的工作环境,会“引人”更会“用人”,实现人尽其才,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二、推动城乡和区域平衡发展,弥合劳动力市场鸿沟
继续推动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平衡发展,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缩小城乡劳动力的收入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共进。2017年年末,我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87亿人,比上年增长1.7%,其中外出农民工1.72亿人,增长1.5%,改变了前两年外出农民工数量接近零增长甚至一度出现负增长的态势,推动城镇化率提高到58.5%。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提升了乡村居民的经济收入,进一步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利于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2017年印发的《“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中提到,要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引导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就地就近就业,并促进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但城乡“二元结构”对城乡发展影响颇深,在解决城乡生态环境共治、基础设施相通、公共服务共享以及生产要素顺畅流动等方面,政府还需进一步努力。对于进城就业的农民工,不仅要给予和营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更要共享社会保障福利,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与城市人乡居化的实现,带动人才、知识技术、资金等双向流动,优化资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