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育系科的多样性增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中国大学教育系科逐渐摆脱单一模式,呈现出多样性增强的特征。
(一)培养目标的多样性增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因学习苏联模式和师资力量缺乏,所以我国教育系科设置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中师师资。1961年,培养目标逐渐扩大为培养师范师资、教育科学研究人员和教育行政人员,由一个变为三个,之后各个时期虽各有侧重,但三方面培养目标基本得以确定并延续,成为我国教育系科培养目标设置的基本要求。我国教育系科培养目标的转变不仅仅是数量上由单变多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我国教育系科职能的变化和多样性的增强。
(二)专业设置的多样性增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系科设置的专业主要是学校教育和学前教育两种,1989年高等学校教育系设置的教育专业有5种,分别是幼儿教育、小学教育、特殊教育、中等教育(含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范围得以扩展,专业设置更加多样化,几乎包括了教育发展的各个层次,更符合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1992年《学科分类与代码表》(GB/T13745—1992)规定教育学学科共设有教育史(包括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等),教育学原理,教学论,德育原理,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统计学,教育管理学,比较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军事教育学,学前教育学,普通教育学(包括初等教育学、中等教育学等),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特殊教育学,教育学其他学科。教育系科根据教育学学科分类,专业设置更加全面和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