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这两种学说,哪个更准确,有一点很明确:《易经》的内容是一个从易到难的演变过程。这从他的结构中也可见一斑。
《易经》第一卦从乾入手,也就是天,紧接着是对应的坤(地)卦。然后再衍生到后来的世间万物,人间各种活动,一步步地将内容增难,加深。
再有,《易经》的发展表现在《易》学的研究上。
易学,也就是研究《易经》的学问。他试图通过对《易经》这本奇书的研究,来探求找到宇宙万物的变易规律。所以,自古到今,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从未断过对《易经》的探究。
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一些系统地阐释《易经》经文的文字。人们将这些文字收集起来,经过组合,就成了奠定易学基础的《易传》。而这种形式,基本上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风格。象《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按照中国传统的文化发展模式,《易经》如此经典的书籍,一定会不断地被学习、研究、发展、运用。而事实也证明了这种假设。随着历史车轮的滚动,越来越多的人们加入到了研究的行列中。
而随着研究队伍的越来越庞大,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风格与流派。有古易、汉易、魏晋易、唐易、宋易、清易、现代易等不同阶段易,也有京氏易、王弼易、程颐易、朱熹易、船山易等不同风格易,还有象数易、义理易等不同流派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