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然,杜佑以史学著作“理道”“施政”的经世致用的主张,并不是他思想上固有的模式,而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潮流的反映。杜佑生活在唐中叶的变乱时期。从玄宗后期起,至宪宗末年,朝政的紊乱,朝廷和藩镇割据势力的斗争,藩镇之间的斗争,以及民族间的矛盾、斗争,是这一时期政治上和军事上的特征。由于变乱的不断发生,人民流离失所,生产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和国家财政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则是这一时期经济上的特征。唐中叶变乱的转折关键是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而其影响所及,则终唐之世。然而,正是这样的社会变乱,造就了一大批人才。中唐时期,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接踵而至,形成了继唐初之后又一个人才高峰。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政治家如陆贽、李吉甫、裴度,军事家如郭子仪、李晟、李愬,理财家如刘晏、杨炎,思想家和文学家如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诗人如杜甫、白居易,等等。他们大多是一些思想进取、锐意改革的人。他们的言论、行事、著作和作品,大多反映了时代的精神和特征。杜佑和他的这些同时代人一样,是站在历史潮流前面的人,而他的“以富国安人之术为己任”的政治胸怀和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也都可以从他们那里找到同好或共鸣。史称:理财家刘晏力主“富其国而不劳于民”[31],“体国安民之心,不可没矣”[32]。政治家陆贽“以天下事为己任”,对“理道”“理兵”“足食”有许多切中时弊的建议,他的“经国成务之要,激切仗义之心”[33]对当时和后世都有极大的影响。柳宗元、刘禹锡都是“永贞革新”的积极参加者,这次革新虽然失败了,但他们的改革精神是应该肯定的。特别是柳宗元的政论、史论、杂文和其他作品,都贯穿着“不以是取名誉,意欲施之事实,以辅时及物为道”[34]的宗旨。白居易在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写道:“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35]白居易的这种文学思想,无疑也是中唐时期的经世致用的社会思潮在文学创作上的反映。李吉甫当国,史称其“该洽多闻,尤精国朝故实,沿革折衷,时多称之”;他撰的《六代略》《元和郡县图志》《元和国计簿》和《百司举要》等书,都有鲜明的经世致用的特点,用他的话说,就是“成当今之务,树将来之势”[36]。清代学者孙星衍说李吉甫主要行事“皆切时政之本务”,所著诸书“悉经世之学”[37],是很中肯的。上面所举这些事实证明,在唐代中叶,倡导并致力于经世之学者,绝非三两个人而已;经世之学,至少在地主阶级的一些有识之士中,已逐渐形成一种倾向。而杜佑正是这种倾向在史学领域的先驱和突出代表,《通典》一书可以认为是开中国史学史上经世史学的先河。
相关影视:野僵尸王2电影完整版